一、坛丘农业中学
1958年4月,创建坛丘农业中学。校址在坛丘镇老鼠坝(现银河路中段),有学生10多人,教师1人。6月,创办南塘、南麻2个教学点。8月21日,3个教学点(坛丘、南塘、南麻)合并,校址设在南麻市头浜,开设教学班3个,学生157人,教职工4人。
1959年春季,坛丘农业中学从南麻迁至坛丘镇小庙桥(原坛丘冰箱配件厂址),教学班3个,学生82人,教师5人,学校负责人董宗麟。
1960年上半年,坛丘农业中学再次搬迁至亭心大队第九生产队(摸鳝浜),学生130多人,教学班3个,教师7人,学校负责人为刘其彬、沈传生。学校拥有劳动基地30亩,其中水稻田占三分之二。教学形式采取半耕半读,各班学生轮流劳动。每半天上4节课(上午7:30~11:00,下午2:00~5:45),课间休息15分钟,每星期安排音乐课和文艺体育活动课各1节。
1961年底,坛丘农业中学解散,解散时有班级1个,学生20多人领到毕业证书。1964年9月,恢复开办坛丘农业中学,复办时有学生35人,教师2人。“文化大革命”开始后,学校停办。
二、坛丘中学
1968年2月,坛丘公社开办初级中学,取名为吴江县坛丘“五七”中学。创办时有班级2个,学生近100人,教师2人,戴肯芳任学校负责人。校址在庙弄以东的农具厂厂房内。1970年9月,创办首届高中班,招收本公社学生50人,校舍在原公社催青室内,学校开设初中部和高中部,初中班2个、高中班1个,学生120人,教师10人,其中2人为“走教”(在2所以上学校任课的教师)。学校占地面积1395平方米,建筑面积486平方米。学制为2年(首届高中班学制两年半)。课程设置为政治、语文、数学、外语、体育、工基、农基课等。课本为省编教材,学生要参加学农劳动和军事训练(每学期去吴江部队农场学军训练)。
1972年,坛丘“五七”中学迁至新建的校舍(坛丘港东滩乐人浜),学校建筑面积450平方米,吸收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“知青”及回乡青年当中学民办教师,全校教师13人,学生200余人。1973年春季,坛丘首届高中班毕业生47人,奔赴社会第一线工作。8月,盛维鸣任负责人。1977年下半年,坛丘中学在西白漾创办分校,招收1班高一学生,一年后并入坛丘中学,分校撤掉。
表13-11 1974年坛丘公社中学分布情况表
学校名称 |
班级(个) |
学生(人) |
教职工(人) |
|||
初中 |
高中 |
初中 |
高中 |
公办 |
民办 |
|
坛中 |
5 |
4 |
229 |
206 |
10 |
14 |
南心 |
2 |
1 |
92 |
49 |
2 |
5 |
南塘 |
3 |
1 |
126 |
38 |
1 |
7 |
人福 |
2 |
— |
65 |
— |
— |
4 |
新安 |
1 |
— |
50 |
— |
— |
2 |
龙桥 |
1 |
— |
47 |
— |
— |
2 |
郎中 |
1 |
— |
46 |
— |
— |
2 |
新东 |
2 |
— |
56 |
— |
1 |
2 |
坝里 |
2 |
— |
96 |
— |
2 |
2 |
大谢 |
1 |
— |
37 |
— |
— |
2 |
星塔 |
1 |
— |
23 |
— |
— |
1 |
小谢 |
1 |
— |
24 |
— |
— |
1 |
沈泥 |
1 |
— |
35 |
— |
— |
1 |
西扇 |
2 |
— |
59 |
— |
1 |
2 |
利农 |
1 |
— |
37 |
— |
— |
2 |
小熟 |
1 |
— |
27 |
— |
1 |
1 |
亭心 |
1 |
— |
30 |
— |
— |
2 |
西长浜 |
1 |
— |
57 |
— |
1 |
2 |
合计 |
29 |
6 |
1136 |
293 |
19 |
54 |
1978年起,学校教育由县文教局统一领导管理,坛丘“五七”中学更名为“吴江县坛丘中学”,是年,学校建立教导处、总务处等机构。1979年8月,盛维鸣任副校长,负责学校日常工作。
1980年7月,坛丘中学第八届(最后一届)高中生毕业,1973~1978届高中毕业学生人数分别为:47人、52人、50人、56人、110人和96人。
1981年,根据上级指示精神,将原各村小中的附设初中班撤并到南心、南塘、坝里、溪南4所联中,由坛丘中学统一管理。11月5日,坛丘中学新建教师宿舍224平方米。是年,坛丘中学党支部,坛丘中学团支部建立。
1982年,为调整中学布局,坛丘中学撤销高中部。学校开设纺织专业的职业高中班,学制2年(1987年停办)。学校占地面积4163平方米,建筑面积1605.93平方米。
1983年9月29日,坛丘中学征用亭心村第一组稻田3.05亩,开始易地新建一幢8间3层的教学楼、5间学生宿舍(平房)及传达室、围墙、厕所等配套用房,共计建筑面积845.08平方米。1984年9月,坛丘中学开始将坛丘港东的部分班级搬迁至坛丘港西的新校区。1984年,坛丘中学又在新校区建14间3层的教学楼。
1985年9月23日,坛丘乡中学征用亭心村第一组稻田2亩,准备建教师宿舍及操场。1986年2月20日,教师宿舍8套,建筑面积305平方米竣工。是年上半年,坛丘中学有学生442人;联办中学4所(南塘、坝里、南心、溪南),在校学生550人,丝绸职业中学在校学生79人;全乡共有中学生1071人,开设教学班21个,教职工73人。下半年,撤销溪南联中。1986年底,坛丘中学有学生1012人(包括联中516人,职业中学81人)。年终,坛丘中学被评为吴江县文明单位。
1988年,坛丘中学征用亭心村第一组农田7.183亩建实验楼500平方米,操场47891平方米。1989年,学校整体迁至新兴路20号,一直使用到现在。
1991年坛丘中学新建篮球场1020平方米;新建第三幢教学楼,面积717平方米;新建学生宿舍楼和食堂,面积670平方米。是年,南心、坝里、南塘3所联中并入坛丘中学。
1992年,吴江撤县建市,学校更名为吴江市坛丘中学,下半年全校有学生1004人,教职工56人。10月,学校征用亭心村第一组粮田15亩,扩建校舍。
1993年,学校建成万册图书馆。1996年设立教科室,是年,坛丘中学实验室通过苏州市实验室验收合格。
1996~1998年,坛丘中学投入37.42万元添置教学设备。至1998年底,学校拥有电脑26台,投入21.88万元;语音设备64座,投入6.76万元;投影仪15台,投入1.35万元;钢琴、电子琴各1台,投入1.12万元;建立校内广播系统,投入6000元;购图书2036册,投入1.82万元;另外美术室、物理、化学、生物实验室添置仪器设备投入3.89万元。1998年2月24日,通过苏州市教育现代化检查验收。
表13-12 1996—1998年度坛丘中学中考情况表
年度 |
参考人数(人) |
平均分(六门) |
及格率(%) |
市控率(%) |
毕业率(%) |
1996 |
223 |
472.55 |
92.4 |
0.4 |
97.8 |
1997 |
288 |
461.3 |
77 |
1.4 |
98.6 |
1998 |
233 |
465.78 |
82.0 |
1.2 |
100 |
表13-13 1996—1998年度坛丘中学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情况表
年度 |
参考 人数(人) |
重点 校(人) |
师范(人) |
中专(人) |
中技(人) |
普高职高等(人) |
合计(人) |
升学率(%) |
1996 |
223 |
18 |
11 |
54 |
35 |
34 |
152 |
68.2 |
1997 |
288 |
26 |
8 |
46 |
54 |
87 |
221 |
76.7 |
1998 |
233 |
23 |
6 |
74 |
62 |
48 |
213 |
91.4 |
表13-14 1996—1998年度坛丘中学参加各类竞赛获奖情况表
年度 |
全国 |
江苏省 |
苏州市 |
吴江市 |
市团体获奖 |
1996 |
0 |
三等奖2个 |
0 |
一等奖1个 二等奖1个 三等奖2个 |
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九名 学校困难生转差工作吴江市三等奖 |
1997 |
三等奖 2个 |
0 |
二等奖1个 三等奖1个 |
二等奖2个 三等奖2个 |
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 市女子篮球赛第二名 |
1998 |
一等奖4个 二等奖4个 三等奖5个 |
0 |
一等奖1个 三等奖8个 |
一等奖8个 二等奖5个 三等奖3个 |
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第四名 市女子篮球赛第二名 |
表13-15 1997~1998年坛丘中学学生竞赛获奖情况表
竞赛项目 |
获奖级别 |
获奖姓名 |
指导老师 |
吴江市“迎香港回归”书信比赛 |
吴江市二等奖 |
俞萍萍 |
卜春良 |
吴江市环保征文比赛 |
吴江市三等奖 |
徐芳 |
卜春良 |
全国初中物理知识竞赛 |
苏州市一等奖 |
金萍 |
王汉畅 |
第12届江苏省初中数学竞赛 |
苏州市三等奖 |
金萍 |
陆庆元 |
1998年全国初中学生化学竞赛 |
苏州市三等奖 |
陆文俊、李卫国 |
徐亦新 |
1998年全国初中学生实验能力竞赛 |
苏州市三等奖 |
徐秋良、徐芳 |
钮建芳 |
吴江市“三独”比赛 |
吴江市初中组独唱一等奖 |
徐春芳 |
盛志荣 |
“祖冲之杯”数学竞赛 |
吴江市优胜奖 |
陆文俊 |
钱金泉 |
2000年7月,坛丘中学新建三层教学楼1幢、行政楼1幢。拥有教学班18个,学生810人,教职员工58人,学校占地面积25753平方米,校舍面积6883平方米,教学用房4004平方米,行政用房150平方米。学校已建立和完善理化生物实验室3个,仪器室6个,体育、音乐、美术、劳动等专用教室4个,图书室1个,拥有图书23000册,电脑56台,微机教室1个,多媒体教室1个,投影仪21台。学校还装备闭路电视系统,建成学校主页。
学校历任校长、负责人为:戴肯芳、盛维鸣、计贵金、顾月根。
表13-16 1982~1999学年坛丘中学教育情况表
学年 |
学校(所) |
班级(个) |
学生(人) |
各年级学生(人) |
毕业生(人) |
教职工(人) |
||||
初一 |
初二 |
初三 |
合计 |
公办 |
民办 |
|||||
1982~1983 |
1 |
7 |
347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25 |
|
|
1983~1984 |
5 |
19 |
961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62 |
24 |
38 |
1984~1985 |
5 |
21 |
1102 |
466 |
351 |
285 |
— |
69 |
19 |
50 |
1985~1986 |
5 |
21 |
992 |
394 |
364 |
234 |
258 |
73 |
24 |
49 |
1986~1987 |
5 |
20 |
912 |
245 |
331 |
336 |
228 |
51 |
28 |
23 |
1987~1988 |
4 |
15 |
579 |
163 |
153 |
263 |
326 |
52 |
23 |
29 |
1988~1989 |
4 |
13 |
573 |
302 |
143 |
128 |
263 |
57 |
34 |
23 |
1989~1990 |
4 |
15 |
634 |
293 |
212 |
129 |
127 |
50 |
30 |
20 |
1990~1991 |
4 |
17 |
770 |
345 |
238 |
187 |
126 |
55 |
37 |
18 |
1991~1992 |
2 |
17 |
868 |
359 |
300 |
209 |
187 |
59 |
42 |
17 |
1992~1993 |
1 |
19 |
1004 |
403 |
267 |
227 |
208 |
56 |
36 |
20 |
1993~1994 |
1 |
19 |
900 |
323 |
341 |
236 |
226 |
58 |
45 |
13 |
1994~1995 |
1 |
17 |
817 |
330 |
253 |
234 |
220 |
58 |
53 |
5 |
1995~1996 |
1 |
17 |
822 |
286 |
310 |
226 |
221 |
58 |
54 |
4 |
1996~1997 |
1 |
15 |
715 |
151 |
272 |
292 |
217 |
56 |
56 |
— |
1997~1998 |
1 |
13 |
575 |
175 |
150 |
250 |
287 |
55 |
55 |
— |
1998~1999 |
1 |
14 |
612 |
298 |
169 |
145 |
241 |
56 |
56 |
— |
1999~2000 |
1 |
18 |
810 |
351 |
298 |
161 |
141 |
58 |
58 |
— |
表13-17 至2000年7月吴江市坛丘中学各类获奖情况表
获奖类别 |
获奖内容 |
获奖级别及等第 |
|
学校集体获奖 |
吴江市文明单位 |
吴江市级 |
|
吴江市三五普法先进学校 |
吴江市级 |
||
“学校食堂管理工作”评比 |
吴江市三等奖 |
||
“史、地、生”会考 |
吴江市优胜奖 |
||
学校集体会议交流 |
吴江市先进团支部 |
吴江市级 |
|
《农村初中学习困难生的预防和矫治研究》七校协作课题研讨会《浅谈学习转化困难生的措施》 |
吴江市级交流 |
||
教师参加各项竞赛获奖及发表论文 |
张永泉《教学学科教学创新二例》 |
江苏省级优秀论文 |
|
张永泉《三角函数正弦线学具结构可行性放大模型》 |
江苏省级三等奖 |
||
张永泉《吴江市教师创造发明作品竞赛》 |
吴江市一等奖 |
||
段天洪《教育教学、管理、“创新一得”》 |
吴江市三等奖 |
||
学生在各级教委批准的学科类竞赛中的获奖情况 |
仲汉彬“化学素质和实验能力竞赛” |
苏州市三等奖 |
|
沈炯“化学素质和实验能力竞赛” |
苏州市三等奖 |
||
陆妍萍论文《谁来证明<想一想>栏目内的兴趣题后发现》 |
江苏省级三等奖 |
||
仲汉彬“全国初中物理竞赛” |
苏州市三等奖 |
||
徐晓庆“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” |
全国三等奖 |
||
李灵“省中学生论文比赛” |
江苏省优秀论文 |
||
中学生语文阅读竞赛 |
团体市三等奖 |
||
王秋沂“中学生语文阅读竞赛” |
吴江市二等奖 |
||
学生在各项教委批准的艺术、劳技、科技各类竞赛获奖情况 |
“第十一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” |
姚峰:发明创造《自动计数器模型》 |
江苏省一等奖 |
唐立 吴斌华等:发明创造《通电螺线管磁场学具》 |
江苏省二等奖 |
||
黄秋定 沈翼:创新方案设计《自制数学、物理学具》 |
江苏省三等奖 |
||
陆妍萍:科学论文《介绍一种幻方的填法》 |
江苏省三等奖 |
||
李灵:科学论文《崭新拼图证明如此威力》 |
江苏省三等奖 |
||
黄秋定 沈翼:发明创造《三角形三条中线交于一点学具》 |
江苏省三等奖 |